N头条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曲韵骊珠

曲韵骊珠

一卷。又称《韵学骊珠》。清沈乘麟撰。沈氏字苑宾,娄湄人。他的外甥郁仲鸣将此书介绍于周少霞。周氏在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为此书作的序云:“而其中分十九韵为二十一,定入声为八韵,此其识之最大者。”其韵目如下:

东同(鼻音)、江阳(鼻音)、支思(直音)、机微(直音)、灰回(收噫)、居鱼(撮口)、姑模(满口)、皆来(收噫)、真文(抵腭)、干寒(抵腭)、欢桓(抵腭)、天田(抵腭)、萧豪(收鸣)、歌罗(直音)、家麻(直音)、车蛇(直音)、庚亭(鼻音)、鸠侯(收呜)、侵寻(闭口)、监咸(闭口)、纤廉(闭口)

入声八韵

屋读(满口)、恤律(撮口)、质直(直音)、拍陌(直音)、约略(直音)、曷跋(撮口)、豁达(直音)、屑辙(直音)。

韵目后括号中的注文,是对该韵发音特点的描述,多采用明以来词家所定叫法。沈氏舒声二十一韵与王所分相同,只是改“归回”为“灰回”,改“苏模”为“姑模”。入声分出八韵,仿效《洪武正韵》,使曲韵正式恢复入声韵。此书于各字下略加注释,各小韵均加切语,并注明南北异音。切语改革较大,清刘禧延《刘氏遗著》云:“近太仓沈苑宾《韵学骊珠》,以《中州全韵》为底本,参以《中原音韵》、《洪武正韵》,其切音又加明显……上音用同呼字,下音用本韵影喻二母字,相摩而合成一音。呼之者固读二字之音,听之者止觉为一字之音。”沈氏采用《音韵阐微》所确定的“合声法”来制定切语,与传统韵书的反切不同,收到“又加明显”的效果。是书有乾隆间刊本及光绪十八年(1892年)重刊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锄经余草

    十六卷。清王文清(公元1688-1779)撰。王文清,字廷鉴,一字九溪,湖南宁乡人,年九十二岁。少工文学,雍正二年(1724)进士,官岳州教授,乾隆初,以荐为三礼,律吕各馆纂修官,补内阁中书,考授御史

  • 阴持人经注

    二卷。不著撰人。根据史料分析,此经为汉代安世高(约二世纪)所译。名虽曰经,而首却用如是我闻语气言事。经注释“阴”有五阴,释“持”谓十八持,即十八界。释“入”谓有十二入。以上为释名。次言十二因缘。提出四

  • 马礼逊传

    一册。英国梅益盛编辑,山东周云路笔述。该书述马礼逊生平事迹。马礼逊为英国伦敦传道会教士,是福音教来华传教的第一人。嘉庆十二年(1807)至广东,明为东印度公司翻译,暗则进行传教活动。道光十四年(183

  • 三礼义宗

    四卷。南朝梁崔灵恩(生卒年不详)撰。清马国翰辑。崔灵恩,清河东武城(山东朝城县西四十里)人,少笃学,遍习五经,尤精三礼三传。仕魏为太常博士,天监十三年(514)归梁,累迁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,出为长沙内

  • 冠县志

    十卷。清梁永康修,赵锡书纂。梁永康字寿庵,山西灵石人,举人出身,道光七年(1827)任冠县知县。赵锡书,邑人,举人出身。邑志创修于明嘉靖二十四年(1545)知县姚本,再修于万历三十六年(1608)邑令

  • 顺天府方言志

    两卷。清傅云龙纂,缪荃孙复辑。傅云龙字懋元,浙江德清县人,官兵部郎中,著《说文古语考补正》。缪荃孙(1844-1919)字炎之,一字筱珊,晚年号艺风老人,江苏江阴县人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9年)进士,

  • 濯缨余响

    二卷。明朱东阳撰。东阳明末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字清溪,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以布衣终。该编共有五言古诗三十二首,七言古诗三十六首,五言律诗二十八首,五言排律二首,七言律诗二百一十三首,五言绝句十首,七言

  • 声说

    二卷。清时庸劢撰。事迹见“声谱”。时氏既撰《声谱》,遂集许书形声之误者,凡三百七十七字,成《声说》二卷。其所立说,不专主许氏,必遍考诸家,并参诸古文字,反复审核,谨慎求其是而后已。所论虽或有失,就其大

  • 二刻礼部增补订正四书合注篇主意

    是书为前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范谦、前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刘楚元、前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余继登同纂。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冯琦证正,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李廷机删补,《合注》原为范谦、刘楚元、余继登所辑刻。

  • 聊城县志

    ①四卷。何一杰纂修。何一杰号彦修,陕西泾阳县人,崇祯十二年(1639)举人,顺治十六年(1659)任聊城知县。按聊城县志,创修于明万历十七年(1589)知县韩子廉。此志为二修,上距韩志已七十余年,时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