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诗词古文>舒邦佐生平

舒邦佐生平介绍

舒邦佐(1137—1214),字辅国,一字平叔,号双峰,靖安县城人。靖安舒氏第四世祖隆兴府靖安(今属江西)人。宋绍兴六年(1136年)十二月初八出生,淳熙八年(1181年)中进士,先后任鄂州蒲圻、潭州善化主簿、衡州录事参军,嘉泰二年(1202年)授通直郎。宁宗嘉泰二年(一二○二)致仕。嘉定七年卒,年七十八。有《双峰猥稿》九卷传世。事见本集卷首《谱系》及《舒公墓志铭》。>>查看舒邦佐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舒邦佐在潭州善化任主簿时,奉命输送长沙纳缴田粮三十万斛。他随到随收,(官米平量)杜绝过去浮收肥已的流弊,柴薪微物都随身自带,不沾民间丝毫,百姓感戴,曾编有“今年官米两平量……”的歌谣唱。

  潭州每年输纳粮财的,承办官吏有一定补贴,名曰“优润钱”。舒邦佐把自已应得之数,全部存入县库。离任时,当地又赠送路费,这些额外收入,他分文未动,全交善化县作修理主簿官衙之用。百姓称颂他为官清廉。

  善化邻县宁乡的百姓报告旱情,当地官员疑为夸大不实,乃张贴公文遍告各乡人众,如诉告不实,欺蒙虚报,即行处责。百姓惧怕,隐灾不报。上司知舒邦佐办事能干,派他前去查明处理。他到宁乡后,一查旱情确实存在,遂呈准从宽对待首告的人。百姓消除了顾虑,俱一一如实诉告旱情,使之得到妥善处理。

  舒邦佐在衡州除任录事参军外,兼摄宪司检法官,又兼郡佥幕,对案犯明谨用刑。当时狱中时有囚犯因饥寒而死。他命人为囚犯置办饮食及御寒却暑之物品。又茶陵县倪某控告胥长谭良佐受贿一案,传讯后,得知尚未收受赃物,守倅却拟将原告和被告一并治罪。舒邦佐说:“小吏要鱼肉乡民,是很容易的;百姓要伸冤,却是很难的。量刑时对吏要严,对民宜宽,倪某应酌情宽减。”后来上面派来复核案件的官吏听见舒邦佐这番议论后,很是称赞。

  绍熙五年(1194年),舒邦佐告老还乡,买田设义庄,置地构筑双峰堂,在堂前凿“天泽池”(后名衙背塘),池中建“望烟楼”。每日晨夕登楼眺望,见有未起炊烟者即周济钱米。本县学田原多被豪绅及经手者侵蚀肥已,经他清理后重立新规,使学田收入按新规发给贫寒学生。

  舒邦佐在《双峰堂记》提出过“退为进基,静为动主”的见解,为当时理学家朱熹所赞赏。他著有《双峰猥稿》,为文绚丽精湛。当时文人李恭甫说他的文章“有横放者,有缜密者,有精巧者”。

  舒邦佐卒于嘉定七年(1214年),享年78岁。葬于本县福寿源(今沙港桥头)的野鹿衔花山上。衡州有其塑像,崇祀在石鼓书院。

成果

  舒邦佐诗,以清道光二十九年刻《双峰猥稿》(其中卷八为诗)为底本。校以明崇祯六年舒氏家刻《双峰先生存稿》(简称崇祯本,共六卷,卷六为诗)及清初抄本《双峰先生文集》(简称清抄本,共九卷,卷八为诗,藏北京图书馆)编为一卷。

  舒邦佐与其妻捐资修建了南港桥,自今完好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傅德称

    (1250—1335)元南安人,字季谟,号古直。六岁通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大义。长有文名。成宗大德初,以荐授漳州路儒学正。以《太极图》两铭合而讲之,听者悦服。改福州路三山书院山长,后以平江路儒学教授致仕。

  • 赵湘

    赵湘(959-993),字叔灵,祖籍南阳(《南阳集》卷一《后感知赋序》),居衢州西安(今浙江衢州。据《宋诗纪事》卷五)。太宗淳化三年(992)进士,授庐江尉。四年卒,年三十三(《景文集》卷四五《南阳集序》)。其后以孙赵抃贵,追赠司徒。湘之文扫除排俗,有孙、李遗风。赵湘诗风骨苍秀。

  • 邹显臣

    邹显臣(1656-1710),字惟良,江苏无锡人。工诗,画。以曾孙邹鸣鹤贵,诰赠光禄大夫。

  • 王若岩

    天宝间进士。与孙昌胤同应礼部试。事迹参见《唐诗纪事》卷四六。《全唐诗》录存王若岩诗1首。

  • 李元膺

    东平(今属山东)人,南京教官。生平未详。绍圣间,李孝美作《墨谱法式》,元膺为序。又蔡京翰苑,因赐宴西池,失足落水,几至沉溺,元膺闻之笑曰:“蔡元长都湿了肚里文章。”京闻之怒,卒不得召用。据此,元膺当为哲宗、徽宗时人。《乐府雅词》有李元膺词八首。

  • 萧淳

    萧淳,汉相萧何的后代,幼贫流亡秣陵,为秣陵王太子门客,见太子以英俊貌美之士做骑从,误以为太子好男色,乃装做妇人勾之。事觉,太子大怒,派门客储宾申斥。萧淳乃逃之,嫉恨。三年后反,以巫蛊之术欲加害已成为秣陵王的太子。为秣陵王弟广陵王所觉。萧淳反诬两王造反,汉廷尉署廷尉欲逮两王,适时廷尉丞乃储宾岳父宗室刘经,赏识秣陵王之风,乃具本参奏为其平反。查实后,乃凌迟萧淳,族灭。

  • 周葆濂

    周葆濂,字还之,江宁人。贡生,官桃源训导。有《且巢诗存》。

  • 马周

    马周(601~648年2月7日),唐初宰相。字宾王,博州茌平(今山东省茌平县茌平镇马庄)人。少孤贫,勤读博学,精《诗》、《书》,善《春秋》。后到长安,为中郎将常何家客,公元631年,代常何上疏20余事,深得太宗赏识,授监察御史,后累官至中书令。曾直谏太宗以隋为鉴,少兴谣赋,提倡节俭,反对实行世封制。

  • 柳中庸

    柳中庸(?—约775)名淡,中庸是其字,唐代边塞诗人。河东(今山西永济)人,为柳宗元族人。大历年间进士,曾官鸿府户曹,未就。萧颖士以女妻之。与弟中行并有文名。与卢纶、李端为诗友。所选《征人怨》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。《全唐诗》存诗仅13首。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,然意气消沉,无复盛唐气象。

  • 曹操

    曹操(155年-220年正月庚子),字孟德,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,沛国谯(今安徽亳州)人,汉族。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。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,其子曹丕称帝后,追尊为武皇帝,庙号太祖。曹操精兵法,善诗歌,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,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,气魄雄伟,慷慨悲凉;散文亦清峻整洁,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,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史称建安风骨,鲁迅评价其为“改造文章的祖师”。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,尤工章草,唐朝张怀瓘在《书断》中评其为“妙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