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头条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毒涎

毒涎

六涎之一。见于疫病之后,由肝心脾肺受其疫毒之气,以致毒涎相积而成。症见便秘尿涩,面色黯赤,浑身发热,昏昏如醉,狂言妄语,不知人事。宜用疏泄之药,取其毒气,荡下其涎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叶氏医案存真

    书名。3卷。清·叶桂撰。由其元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及《天元医案》中所载叶案等予以辑刊。全书不分类别,以内伤虚劳病案为主。辨证确切,随证立方,可供临床参考。但选案尚欠精细。卷末附马元仪《印机草》一卷及祁正

  • 空肠

    出《名医别录》。为黄芩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翻肛

    见《医宗金鉴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》。即肛肿。详该条。

  • 热结膀胱

    膀胱被邪热困扰,出现血热相搏的实证。膀胱为足太阳经之腑,伤寒太阳病不解,化热入里,与血相搏,结于膀胱,症见下腹部硬满、拘急不舒、小便自利、发热而不恶寒、神志如狂等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热结

  • 一朵云

    出《天宝本草》。为阴地蕨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抑肝消毒散

    《杂病源流犀烛·面部门》卷二十三方。栀子、柴胡、黄芩、连翘、防风、荆芥、赤芍药、甘草、当归尾、灯心、金银花。为粗末,水煎服。治肝风郁滞,生疮有脓者。若渴,加天花粉。

  • 本经续疏

    见本经疏证条。

  • 胁下偏痛

    证名。指胁肋部偏侧疼痛。由于阴寒实邪结聚所致。《金匮要略·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》:“胁下偏痛,发热,其脉紧弦,此寒也,以温药下之,宜大黄附子汤。”《金匮要略心典》卷中:“胁下偏痛而脉紧弦,阴寒成聚,偏

  • 手少阳之别

    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即手少阳络脉,见该条。

  • 齉(náng 囊)

    证名。指因鼻内阻塞而发音欠清畅者。参见鼻齆条。